与自己“坦诚相见”,这样的空间才是精神解药
繁忙的生活节奏下,时常陷入“精神内耗”的当代人开始自主探寻放松身心的方式,去寺庙上香、颂钵音疗、冥想疗愈等缓解焦虑“大法”也应运走红。今年DECO编辑部参加不少活动时,在正式开始前也总要来点冥想放空,好像在这个时代,打开精神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交场上必备的一环。
在海外,其实冥想早已成为一项主流的生活方式。千亿富豪、著名明星,包括最近下岗又上岗的OpenAI CEO Sam Altman等互联网和科技圈的精英大佬们,个个都是冥想的忠实拥趸。据DataBridge数据显示,全球冥想市场规模在2029年将达到205亿美元,这一领域未来仍存在着超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眼看冥想的风已经吹到国内,相关产业也在接连兴起。我们不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空间设计才可以慰藉人心?翻遍国内外近几年的冥想空间设计,DECO精心挑选了15个案例,总结出冥想空间的5大设计趋势,一起看看这一新兴疗愈性空间里的设计密码所在吧!
对于有精神修复需求的冥想空间,设计师们往往不会选择跳脱的鲜亮色彩,多以白色、米色、灰色、大地色等极简色彩或者相近色系叠搭为主,最大化地减少对视觉的刺激和冲击,通过同一性、均质感的呈现,不过分抓取注意力,让身处其间的人更专注于与自己相处。
超级有米建筑事务所为冥想品牌FLOW打造的首个线下体验空间,便在嘈杂的商业空间中打造了一片静谧心灵场。在这个200㎡的空间内,设计师围绕“灵魂栖居所”的概念,运用贴近大地的色调及质朴的光影,营造出适用于宁静思考以及内在探索的空间氛围。
超级有米事务所为冥想品牌FLOW打造的首个线下体验空间。试图弱化零售概念,在前厅摒弃传统陈列方式,以干净纯粹的艺术展示让人感知生命的美好,开启关于探索和自我觉醒的旅途。© 朱迪@AGENT PAY
空间以曲面创造流动的形态,营造出延续且起伏变化的沉浸式氛围。© 朱迪@AGENT PAY
“我们以回归体验为主,通过柔软的低饱和度色彩、圆润的空间形态、适宜尺度等软性设计细节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疗愈,平衡商业增长的快与舒缓身心的慢,从而获得客户的留存。”超级有米事务所创始人林凯铭说。
温润的大地色系深浅交错,在灯光的晕染下愈发沉静。© 朱迪@AGENT PAY
一对一小型冥想室被设置为圆形空间,传递对等的关系,构建出令人愉悦的身心体验。© 朱迪@AGENT PAY
利用清水混凝土来构建精神世界,也是设计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接近原始本源的朴素材质很容易打造与外界隔绝的疏离感。在今年11月刚开放的阿那亚北岸礼堂内部,直向建筑事务所在首层营造了一处与神对话的冥想圆厅。高9米的弧墙全部由灰色混凝土浇筑,座位环绕陈列,人们可在其中感受音乐、自然光和风在空间内尽情穿透弥漫。
直向建筑事务所在阿那亚秦皇岛社区的北岸礼堂项目,纯净的混凝土配合着溢出的天光制造出神圣空灵的冥想氛围。©存在建筑 / 陈颢
白色、米色往往给人传递圣洁空灵的感受,是一种接近神的色彩,也成为教堂等精神空间常采用的色彩之一。位于意大利的修道院Stella Maris是一项为残疾客人及其家人设计的地下改造项目,设计师在住宅区内的教堂和回廊中创造了一个冥想空间。温暖的米色教堂内自然与光持续对话,给周围居民们带来一种简约、宁静的亲切感。
由Toti Semerano设计的Stella Maris修道院。大面积的浅米色在自然光的烘托下,虚空而缥缈,让人在有和无的边界之间寻找答案。© Toti Semerano
空间采用大面积石块建造,其表面经过特殊铣削加工,使接缝消失,获得更加纯净的整体效果。© Toti Semerano
虽然在城市之中难以实现山川湖海的避世之地,我们依然可以在室内创造出自然元素,借助植被、天然材料(木头、石头、竹子等),通过原始感材质营造出一种“坦诚相见”的氛围。在有触感、有情绪的空间中,更有助于我们打开身心与感官。
在韩国一处密集的住宅区之间,密謐阿_Milmila瑜伽馆就开辟了一处集瑜伽和冥想为一体的精神空间。通过面向街巷的狭窄入口,城市消失在眼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深邃的、由光影描绘出轮廓的平和空间。
由100A associates设计的密謐阿_Milmila瑜伽馆,在空间入口处,室内延续室外的材质,打破了内外之间的界限,自然而然地转换身心。© Jae-yoon Kim
进入内场,经过精心修剪的植被与粗粝的石块一起展现出自身的能量,柔软的元素、沉重的物体与自然相互作用,模糊了物我的边界,帮助人们感受身体的灵活以及思想的开放。
空间中无其他竖向支撑,唯有中央一根立柱起到了向心的作用。 © Jae-yoon Kim
冥想的浴室空间前厅处设置有野生苔藓植被,结合潺潺流水声让人感受自然的力量。© Jae-yoon Kim
在巴厘岛,一处用于聚会、瑜伽锻炼和冥想的空间Lumi Shala便就地取材采用竹子手工编织,借助拥有天然触感和质感的材料,更容易传递出一种朴素平和的氛围。
由Ibuku Studio设计的健康复合空间Lumi Shala。竹拱在头顶上高耸,落在土墩上,如同做瑜伽的身体形态。片状棕色土墙横向交错的缝隙中透露出微光,将视线焦点往内收束。© IBUKU
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如果项目本身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借势自然定是冥想者最青睐的正念方式。除非遇到商场等全封闭类型的限定性空间里,设计师才会去尝试通过光线、空间型制等塑造全新的环境。
由HAS事务所设计的水雾冥想中心,笔挺地坐落于合肥老城外围一处青葱的社区公园,如同一座精神丰碑。©白羽
社区中的植物公园就是一片近在咫尺的自然,位于安徽合肥的水雾冥想中心便在这样的环境里辟出一个公共的精神空间。由HAS事务所设计的这个净尺寸约为1㎡的“冥想盒子”,如同自然赠予人们的一片微型心灵方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处具有精神性的开放场所。
不规则的墙体形态引导人的视线向上望向天空,任由思绪飞向远方。©白羽
设计师采用当地的洞石,结合当地生态河流里的腐蚀现象,将石材进行不规则的边缘打磨,以回应当地的生态景观。4片2.8m高度不等的石材围合出向上的形态,将视线引导至天空,也将思绪带向远方。
在白天,水雾冥想中心呈现静谧又丰富的景观层次感,提供人与当地昆虫、鸟类、松鼠一处自然的休憩空间;到了下午,埋藏底下的水雾系统会自动进行浇灌,产生大量雾气,模拟周边翡翠湖的晨雾景象。©白羽
几何形态往往能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给人带来心理暗示和情感联想。被认为是柔和、温暖、亲切的圆形,则给人一种舒适和放松的感觉。以精神建设为主的冥想空间便多以流线、曲面、包裹感强的界面来构建空间的型制,同时助使声音在空间中均匀传播。
超级有米建筑事务所为FLOW设计的山间冥想所,冥想室顶部采用双三角形结构,建构出诗意的练习空间。连续褶皱屋顶赋予空间节奏感,呼应项目所在地远处山脊的形态。©方立明
历年来,西方亦多以圆形拱顶的形式塑造神性空间气质,以罗马万神庙为首的精神性建筑即是用纯粹的圆形与光雕刻出对神圣空间的终极构想。为了创造神性的精神空间,位于台北的这间隐世修炼场也采用了相近的空间构造,设计事务所Studio X4以自由非线性的空间和深灰调塑造安定的场域氛围,造型如洞穴般安静无纷扰,让人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构建。
Studio X4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隐世修炼场。半球体的场域经由镜面反射后空阔圆满,本我与镜中像对望,产生灵魂交集。© Yi-Hsien Lee (YHLAA)
今年迹·建筑在山东鸡鸣岛的一处悬崖顶端设计了一座咖啡厅及塔居,建筑后部还隐藏了一处要转过一段幽暗通道方能到达的观海空间,以及一扇门后由黄色天光照亮的冥想空间。在封闭小尺度的空间里,设计师刻意利用锐角三角形制造强烈的包裹感,在天顶打开空洞引光入室。
由迹·建筑设计的咖啡厅及塔居坐落于大海中的一个小岛之上,这里有悬崖、岩石、海平线,制造一种远离尘世的距离感。© 梅可嘉
由黄色天光照亮的冥想空间 ©孙祥洲
©梅可嘉
在多数人传统的印象里,疗愈型空间的整体基调多以幽暗为主,引人遁入沉静的状态。在灯光设计手法上,冥想空间也确是多用漫射光,晕染整个空间,营造柔和治愈的氛围。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冥想环境并不是越暗越好,过于昏暗令身体机能和感知进入昏沉,容易让人睡着;反倒是温和不刺激的自然光,可以让人更敏锐地感知世界的存在,同时关注自己的呼吸。若是具体到音钵疗愈,则需要身体快速进入睡眠,光线适宜更加暗沉。总之,光线的多少最终还是由身体说了算。
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空间”冥想馆,让人联想到其成名代表作——著名的“光之教堂”。© Museum SAN
对用光早已驾轻就熟的建筑师安藤忠雄今年在韩国SAN博物馆打造了一处“光之空间”冥想馆。主空间是一个立方体结构,嵌在自然草坡中,仅在顶部有一个十字形开口,引入光线,这样看似自然的处理,让空间整体又显得肃穆且神圣。
屋顶投射下来的十字光影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不同的效果,整个空间因此会呈现不同的氛围。© Museum SAN
不满足于传统光线的营造,目前也有不少设计师还开始尝试以新技术来营造特殊的冥想氛围,通过VR体验、音箱系统模拟个性化的虚拟环境,这种空间往往更迎合了初阶人群的猎奇体验。
美国艺术家Lachlan Turczan创作的“Wavespace”沉浸式艺术作品,便利用灯光与音疗打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冥想艺术场域。通过音乐震动使得空间中央水盆改变波纹形状,向天花板的金属投射波光,展示生动的生命力,人们环绕着装置平躺或坐忘,借此达到灵魂的宁静。
擅长声光的艺术家Lachlan Turczan在幽暗的环境中仅呈现闪耀的光波,流水般的诗意冥想让灵魂得以安放。© Elizabeth Carababas
打工人的“梦中情司”Google总部以人性化办公著称,好像他们做出什么前卫奇怪的事情都在人意料之中。2020年Google推出的全球首个办公室沉浸式冥想空间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设计师通过光影和色彩的变幻,创建一个释放心里压力的窗口。由此可见,冥想空间的环境也许并不一定要幽暗,如果大面积彩色光晕也能让人思绪抽离片刻,放松的目的就殊途同归地达到了。
纽约跨领域设计工作室Office Of Things为谷歌设计的一系列沉浸冥想室,让员工找回被工作消磨的创意,调整紊乱心绪。室内天顶投射出5种夸张的彩色影像,打造出超现实的氛围感。©Tom Harris
对于冥想者而言,要寻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其实无需过多花费心思去寻找一个特定的场所,哪怕是在家里也能随时开启心灵疗愈时刻。不妨利用现有的空间进行局部改造,即可轻松实现无处不在的冥想氛围。
在杭州的一处私宅,三层阁楼处顶面几何切割出包裹感的线条,营造出内向的空间氛围,在天窗的光线投射下,更适宜静坐完成精神修复。静谧设计研究室便顺势利用原有建筑结构在这里打造了一处榻榻米饮茶冥想区,从此这里成为了整个家中最静谧的角落。
静谧设计研究室在杭州一处私宅的三层阁楼空间为屋主打造了一处轻松饮茶、冥想的空间。©黑水
遇到有朋友前来做客,冥想茶室还可作为家里“第三个客卧”灵活利用。©黑水
被城市遗忘的工业建筑空间拥有恢弘的空间尺度、独特的空间型制,往往成为精神性空间改造的首选。位于厦门同安凤南的一座废弃的水泥工厂,经过雕塑创作者玩木傻子与设计师、艺术家一同合作,利用厂房原本的旷阔尺度和纯净的空间形态,对筒仓建筑进行了一次“爆改”。
厦门城郊一处废弃水泥工厂的远处青山环绕,近处田舍鸡犬相闻,如此景象在雕塑创作者玩木傻子的眼中却是如宝藏般的灵感空间。©1988摄影工坊/阿奇
空间中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有纯粹的视觉表达与亲近感官的材质铺陈,让人不自觉地安静下来。这个集15米通高的“冥想茶室”、艺术家工作室、木艺作品展厅和家于一体的空间,开辟出原有空间再利用的全新可能。
大面积环绕的弧形实墙在局部窗洞光的照射下,渲染出丰富的光影变化。©1988摄影工坊/阿奇
看完这些冥想空间的案例,你最喜欢哪一个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监制 | Tango
文 | Manni 编辑 | fun
视觉 | Freda 助理 | 汪源波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